簡體部首: 釒 ,部外筆畫: 16 ,總筆畫: 24 五筆86&98: qaif 倉頡: ctei
筆順編號: 341124311224411251124124 四角號碼: 84142 UniCode: 基本區 U+946E
【基本解釋】
● 鑮
bó ㄅㄛˊ
◎ 古樂器,一種單獨懸掛的大鐘。
◎ 十二辰頭鈴鐘。
◎ 古代一種鋤類農具。
【康熙字典】
【戌集上】【金字部】鑮 ·康熙筆畫:25 ·部外筆畫:17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?匹各切,音粕。【說文】大鐘,淳於之屬,所以應鐘磬也。堵以二金,樂則鼓鑮應之。【儀禮·大射儀】其南鑮。【註】鑮如鐘而大,奏樂以鼓鑮爲節。 又田器也。與鎛同。【釋名】鑮亦鋤類也。鑮,迫也。 又【廣韻】補各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伯各切,?音博。【集韻】十二辰頭鈴鐘也。 又【廣韻】傍各切【集韻】白各切,?音泊。【廣韻】似鐘而大。
【說文解字】
【卷十四】【金部】鑮
大鐘,湻於之屬,所以應鐘磬也。堵以二,金樂則鼓鏄應之。從金薄聲。匹各切
“鑮”讀音寫法
“鑮”拼音: bó“鑮”註音: ㄅㄛˊ
“鑮”通用拼音(臺灣省): bó
“鑮”註音二式: bó
“鑮”威妥瑪拼音: po2
“鑮”耶魯拼音: bwó
“鑮”國語羅馬字: b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