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部首: 扌 ,部外筆畫: 4 ,總筆畫: 7 五筆86&98: rtah 倉頡: qht
筆順編號: 1213132 四角號碼: 54000 UniCode: 基本區 U+628D
【基本解釋】
● 抍
zhěng ㄓㄥˇ 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
◎ 上舉;升。
◎ 拔。
◎ 救助。
◎ 取;收。
【康熙字典】
【卯集中】【手字部】抍 ·康熙筆畫:8 ·部外筆畫:4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?蒸上聲。【說文】上舉也。易曰:用抍馬壯吉。◎按易渙初爻,今文作拯。疏雲:用馬以自拯拔也。亦上舉之意。【揚子·方言】拔也。出㲻爲抍。㲻,古文溺字。 又【廣韻】救也,助也。【周禮·天官·職幣】振掌事者之餘財。【註】振,猶抍也。【疏】以財與之謂之抍。 又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之庱切,音整。【集韻】諸仍切,音蒸。義?同。 又【廣韻】識蒸切【集韻】書蒸切,?音升。亦上舉也。 又【集韻】辰陵切,音承。又常證切,丞去聲。義?同。 【說文】或從登作撜。【唐韻】【集韻】或作拯。又作承。別作丞。【聲類】【玉篇】氶,亦同抍。
【說文解字】
【卷十二】【手部】抍
上舉也。從手升聲。《易》曰:“抍馬,壯,吉。”撜,抍或從登。蒸上切〖註〗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拯,非是。〖註〗氶,同抍。或作拯,又作承,別作丞。
“抍”讀音寫法
“抍”拼音: zhěng“抍”註音: ㄓㄥˇ
“抍”通用拼音(臺灣省): jhěng
“抍”註音二式: jěng
“抍”威妥瑪拼音: chêng3
“抍”耶魯拼音: jěng
“抍”國語羅馬字: jee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