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部首: 馬 ,部外筆畫: 4 ,總筆畫: 14 五筆86: ckhj 五筆98: cokh 倉頡: sfl
筆順編號: 12112544442512 四角號碼: 71506 UniCode: 基本區 U+99BD
【基本解釋】
● 馽
zhí 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 ㄓˊ
◎ 古同“縶”:“連之以羈~。”
【康熙字典】
【亥集上】【馬字部】馽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4
【唐韻】陟立切,音執。【說文】絆馬足也。【玉篇】絆也。【韓愈·祭柳宗元文】天脫馽羈。 又【韻會】或作縶。【詩·小雅】縶之維之。【疏】在腹曰鞅,在後曰絆。絆,繫足也。縶之謂絆,維之謂繫。【正字通】說文,縶馽本一字重文,從糸執聲,作縶。今經傳皆從縶,字彙引正譌以俗作縶爲非,迂泥。 又【集韻】食律切,音術。【莊子·馬蹄篇】連之以羈馽。【陸德明·音義】馽,丁邑反,徐丁力反,絆也,李音述。 又【集韻】德合切,音答。義同。 【集韻】作?。【字彙】作?。?非。
【說文解字】
【卷十】【馬部】馽
絆馬也。從馬,囗其足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韓厥執馽前。”讀若輒。縶,馽或從糸執聲。陟立切
“馽”讀音寫法
“馽”拼音: zhí“馽”註音: ㄓˊ
“馽”通用拼音(臺灣省): jhíh
“馽”註音二式: jr
“馽”威妥瑪拼音: chih2
“馽”耶魯拼音: jr
“馽”國語羅馬字: jy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