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部首: 疒 ,部外筆畫: 5 ,總筆畫: 10 五筆86&98: ukwi 倉頡: krc
筆順編號: 4134125134 四角號碼: 00186 UniCode: 基本區 U+75BB
【基本解釋】
● 疻
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 zhǐ ㄓˇ
◎ 因毆打而形成的皮膚青腫的傷。
【詳細解釋】
◎ 疻 zhǐ
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〈動〉
(1) 毆人致皮膚腫起無創痕者為“疻”。泛指毆傷 [beat;strike]
疻,毆傷也。從疒,隻聲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凡毆傷皮膚起青黑而無創瘢者為疻,有創瘢者曰痏。
(2) 如:疻鬥(謂互毆致傷);疻面(毆傷面部);疻爛(謂互相毆打出血)
【康熙字典】
【午集中】【疒字部】疻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5
【唐韻】【正韻】諸氏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掌氏切,?音紙。【說文】毆傷也。【前漢·薛宣傳】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,與痏人之罪均,惡不直也。【註】應劭曰:以杖手擊人,剝其皮膚腫,起靑黑而無創瘢者,律謂疻痏。 又【廣韻】旨夷切【集韻】蒸夷切,?音脂。又【集韻】商支切,音施。又章移切,音支。又【類篇】敞尒切,音侈。義?同。
【說文解字】
【卷七】【疒部】疻
毆傷也。從疒隻聲。諸氏切
“疻”讀音寫法
“疻”拼音: zhǐ“疻”註音: ㄓˇ
“疻”通用拼音(臺灣省): jhǐh
“疻”註音二式: jr
“疻”威妥瑪拼音: chih3
“疻”耶魯拼音: jr
“疻”國語羅馬字: jy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