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部首: 口 ,部外筆畫: 10 ,總筆畫: 13 五筆86&98: kdht 倉頡: rmue
筆順編號: 2511325111354 四角號碼: 61047 UniCode: 基本區 U+55C4
【基本解釋】
● 嗄
shà ㄕㄚˋ
◎ 嗓音嘶啞。
其它字義
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● 嗄
á ㄚˊ
◎ 同“啊2”。
English
hoarse of voice【詳細解釋】
◎ 嗄 shà
〈形〉
(1) 聲音嘶啞的 [hoarse]
終日嚎而嗌不嗄。——《老子》
(2) 又如:嗄啞,嗄嘶(嗓音嘶啞)
詞性變化
◎ 嗄 shà
〈嘆〉
(1) 什麼 [what]——表示否定
我要丟個幹幹凈,看你嗄法把我治。——清· 蒲松齡《聊齋俚曲集》
(2) 舊時仆役對主人、下級對上級的應諾聲 [yes] 更多繁體字:https://www.fantizi.com.cn/
“帶進來”。兩邊軍士應一聲“嗄”,即將牛皋推至面前。——《說嶽全傳》
(3) 另見 á
基本詞義
◎ 嗄 á
〈嘆〉
(1) 同“啊”( á )。表示省悟或驚奇 [ah]
嗄!難道這裡是沒有地方官的麼?——宋·佚名《新編五代史平話》
(2) 另見 shà
【康熙字典】
【醜集上】【口字部】嗄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10
〔古文〕?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所嫁切,沙去聲。【玉篇】聲破。【集韻】聲變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終日號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。【集韻】或作?。 又【廣韻】於犗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於邁切【韻會】幺邁切,?音隘。【廣韻】聲敗。【集韻】氣逆也。楚人謂啼極無聲爲嗄。 又【集韻】乙界切,噫去聲。亦氣逆也。或作噎。
“嗄”讀音寫法
“嗄”拼音: shà á“嗄”註音: ㄕㄚˋ ㄚˊ
“嗄”通用拼音(臺灣省): shà á
“嗄”註音二式: shà á
“嗄”威妥瑪拼音: sha4 a2
“嗄”耶魯拼音: shà á
“嗄”國語羅馬字: shah ar